在初中语文教材中,《我的叔叔于勒》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。这篇作品以其精巧的情节安排和深刻的社会主题,成为学生理解和分析人性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文本。以下是一份基于这一经典文本的教学设计方案。
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: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(如人物、情节、环境),能够概括故事情节并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。
2. 过程与方法: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反思的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现象。
3. 情感态度价值观: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,以及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关注和思考。
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分析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;探讨金钱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。
- 难点: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小说,包括但不限于阶级差异、道德观念等。
教学准备
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,如作者简介、创作背景介绍、课文注释等,并布置预习任务,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。
教学过程
导入新课
可以采用提问的形式引入话题:“你们有没有听说过‘贫富差距’这个词?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?”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,进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。
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
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然后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梳理故事脉络,比如“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?什么地方?”、“文中出现了哪些重要人物?”等。
细读课文,深入探究
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几个关键点:
- 菲利普夫妇最初为何如此期待于勒归来?
- 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?
- 如果你是于勒,你会如何看待家人对自己的态度?
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,鼓励其他同学补充或质疑。
拓展延伸
结合现实生活,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,比如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同而产生的矛盾。也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建立更加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。
总结归纳
最后由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,强调小说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,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。
布置作业
1. 写一篇读后感,谈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;
2. 查阅更多关于莫泊桑及其作品的信息,下节课进行简短汇报。
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活动,希望学生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《我的叔叔于勒》这部作品,还能从中获得启发,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