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教学目标
1. 理解课文内容,把握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及其变化。
2. 学习通过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。
3. 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重点:理解中年闰土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。
难点:分析对比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。
三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
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课文,例如:“你们知道鲁迅笔下的闰土吗?他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?”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时学过的《少年闰土》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(二)整体感知
1. 阅读课文,初步了解中年闰土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。
2. 思考:与少年闰土相比,中年闰土有哪些显著的变化?
(三)深入研读
1. 分析中年闰土的语言、动作、外貌等描写,体会其性格特征。
- 语言:中年闰土说话时显得拘谨、迟疑,失去了儿时的活泼与机智。
- 动作:动作僵硬,缺乏生气。
- 外貌:脸色苍黄,皱纹增多,显得衰老。
2. 探讨造成中年闰土变化的原因。
- 社会环境的影响: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使他变得麻木不仁。
- 个人经历的影响:长期的贫困生活和艰辛劳作让他失去了活力。
3. 比较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不同之处,进一步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。
(四)拓展延伸
1. 小组讨论:你认为中年闰土的变化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?
2. 写作练习:以“假如我是闰土”为题,写一篇短文,表达自己的感悟。
(五)总结归纳
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,强调对比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,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、多思考,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。
四、板书设计
1. 整体感知
- 初步了解中年闰土的情况
2. 深入研读
- 分析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
- 探讨变化的原因
3. 拓展延伸
- 小组讨论
- 写作练习
4. 总结归纳
五、作业布置
1. 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。
2. 完成课后习题,巩固所学知识。
通过以上教学设计,希望学生能够深刻理解《中年闰土》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思想内涵,同时掌握一定的阅读分析方法,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