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孝经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,被誉为“百善之首”,是阐述孝道思想的重要典籍。它不仅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,至今仍对家庭伦理、社会道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。本文将完整呈现《孝经》的原文,并附上通俗易懂的译文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。
《孝经》全文
开宗明义章第一
子曰:“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”
天子章第二
子曰:“爱亲者,不敢恶于人;敬亲者,不敢慢于人。爱敬尽于事亲,而德教加于百姓,刑于四海。盖天子之孝也。”
诸侯章第三
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。高而不危,所以长守贵也;满而不溢,所以长守富也。富贵不离其身,然后能保其社稷,而和其民人。
卿大夫章第四
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,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,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。是故非法不言,非道不行;口无择言,身无择行。言满天下无口过,行满天下无怨恶。
士章第五
资于事父以事母,而爱同;资于事父以事君,而敬同。故母取其爱,而君取其敬,兼之者,父也。故以孝事君则忠,以孝事长则顺。忠顺不失,以事其上,然后能保其禄位,而守其祭祀。
庶人章第六
用天之道,分地之利,谨身节用,以养父母。此庶人之孝也。
三才章第七
天地之大德曰生,圣人之大宝曰位;何以守位?曰仁;何以聚人?曰财。理财正辞,禁民为非曰义。
孝治章第八
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,不敢遗小国之臣,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?故得万国之欢心,以事其先王。
圣治章第九
父子之道,天性也,君臣之义也。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;事兄悌,故顺可移于长。
纪孝行章第十
子曰:“孝子之事亲也,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哀,祭则致其严。五者备矣,然后可以事亲。”
五刑章第十一
子曰:“五刑之属三千,而罪莫大于不孝。”
广要道章第十二
子曰:“教民亲爱,莫善于孝;教民礼顺,莫善于悌。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”
广至德章第十三
子曰:“君子之教以孝也,非家至而日见之也。教以孝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;教以悌,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。”
劝学章第十四
子曰:“夫孝,德之序也;悌,德之序也。夫孝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民之行也。”
感应章第十五
子曰:“天地之性,人为贵;人之行,莫大于孝。”
事君章第十六
子曰:“君子之事上也,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,将顺其美,匡救其恶,故上下能相亲也。”
丧亲章第十七
子曰:“孝子之丧亲也,哭不偪,涕泗流洟,服勤三年,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
《孝经》译文
开宗明义章第一
孔子说:“孝是道德的根本,教育由此产生。人的身体、头发、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,不能随意毁坏,这是孝的开始。通过修身立德、践行大道,使名声流传后世,来光耀父母,这是孝的最终目标。孝道,从侍奉父母开始,到效忠国家,最后体现在自身的修养上。”
天子章第二
孔子说:“爱护父母的人,不会厌恶别人;尊敬父母的人,不会怠慢别人。如果对父母尽了爱与敬,那么道德教育就能普及到百姓之中,影响四方。这就是天子的孝道。”
诸侯章第三
处在高位却不骄傲,才能长久保持尊贵;遵守法度、节制言行,才能长久保持富足。这样既不会危险,也不会过度,才能守护国家,安定民众。
卿大夫章第四
不穿不符合先王规定的服饰,不说不符合先王话语的话,不做不符合先王德行的事。因此,不合礼仪的话不说,不合道义的事不做;言语没有过失,行为没有瑕疵。言谈遍及天下而无错,行为遍布天下而无怨恨。
士章第五
用侍奉父亲的方式侍奉母亲,感情相同;用侍奉父亲的方式侍奉君主,敬意相同。母亲得到的是爱,君主得到的是敬,两者兼具的是父亲。因此,以孝事君就是忠诚,以孝事兄就是顺从。忠诚顺从,就可以侍奉君主,从而保住官职,守护宗庙。
庶人章第六
顺应天时,利用地利,谨慎自身,节约用度,以此奉养父母。这就是普通百姓的孝道。
三才章第七
天地最大的美德是生育万物,圣人最宝贵的财富是地位;如何守住地位?靠仁爱;如何聚集人心?靠财富。管理财物、端正言辞、禁止百姓做坏事,就是正义。
孝治章第八
从前圣明的君主用孝道治理天下,连小国的臣子都不忽视,何况是公侯伯子男呢?因此能够赢得万国的欢心,来侍奉自己的先王。
圣治章第九
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天性,君臣之间是道义。君子侍奉父母孝顺,所以能忠于君主;侍奉兄长恭敬,所以能顺从上级。忠顺不失,就能侍奉君主,从而保住俸禄,守护祭祀。
纪孝行章第十
孔子说:“孝子侍奉父母,平时要恭敬,供养时要让他们快乐,生病时要关心,去世时要悲伤,祭祀时要庄重。这五点都做到,才能真正侍奉父母。”
五刑章第十一
孔子说:“刑法有三千条,但最大的罪过是没有孝心。”
广要道章第十二
孔子说:“教导百姓亲爱,没有比孝更好的方式;教导百姓礼让,没有比悌更好的方式。孝是道德的根本,教育由此产生。”
广至德章第十三
孔子说:“君子用孝来教导百姓,并不是一家一户地去讲。用孝来教导,是为了尊敬天下所有为人父的人;用悌来教导,是为了尊敬天下所有为人兄的人。”
劝学章第十四
孔子说:“孝是道德的顺序,悌也是道德的顺序。孝是天的常理,地的义理,百姓的行为准则。”
感应章第十五
孔子说:“天地之间的生命,人是最珍贵的;人的行为,没有比孝更大的。”
事君章第十六
孔子说:“君子侍奉上级,进朝时想着尽忠,退下时想着弥补过失,顺承他的美德,纠正他的过错,所以上下之间能够亲近。”
丧亲章第十七
孔子说:“孝子失去亲人时,哭泣不过于悲切,流泪不止,服丧三年,谨慎处理后事,追念祖先,这样人民的品德就会变得淳厚。”
结语
《孝经》不仅是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,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家庭伦理与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。通过阅读《孝经》,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,也能从中汲取智慧,应用于现代生活。孝道不仅是对父母的敬爱,更是对生命、对社会的责任与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