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消失了的恐龙》教学设计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技能:
了解恐龙的基本分类及生存时期,掌握恐龙灭绝的主要假说(如陨石撞击说、火山活动说等),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:
通过小组合作探究、图片观察、视频资料分析等方式,引导学生主动思考,提升科学探究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,培养科学探索精神,增强环保意识,理解生命演变的复杂性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恐龙的种类、生存环境以及灭绝的原因。
- 难点:理解恐龙灭绝的不同假说及其科学依据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多媒体课件(包含恐龙图片、视频片段)
- 恐龙模型或相关教具
- 学生分组任务卡
- 相关阅读材料(如科普文章、纪录片片段)
四、教学过程: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展示几张生动的恐龙图片,提问:“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动物吗?它们为什么现在看不见了?”引发学生兴趣,引出课题“《消失了的恐龙》”。
2. 新知讲解(15分钟)
- 恐龙的分类:介绍蜥臀类与鸟臀类,列举几种常见的恐龙(如霸王龙、梁龙、三角龙等)。
- 恐龙的生活环境:结合地质年代,讲述恐龙生活的时代背景,如侏罗纪、白垩纪。
- 恐龙的灭绝原因:简要介绍主流假说,如陨石撞击、气候变化、火山喷发等,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。
3. 小组合作探究(15分钟)
将学生分成小组,每组选择一个恐龙灭绝假说进行研究。任务包括:
- 收集该假说的相关资料
- 制作简单的PPT或海报
- 准备口头汇报
教师巡视指导,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、补充信息。
4. 小组展示与评价(10分钟)
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研究成果,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。教师给予积极反馈,并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假说的合理性。
5. 总结与拓展(5分钟)
教师总结恐龙灭绝的多种可能性,强调科学探索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。同时联系现实,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如何保护生态环境,避免重蹈恐龙灭绝的覆辙。
6. 布置作业(2分钟)
- 写一篇小作文《如果我穿越到恐龙时代》,描述你看到的景象和感受。
- 观看一部关于恐龙的纪录片,并写观后感。
五、板书设计:
```
一、恐龙的种类:蜥臀类、鸟臀类
二、生存时期:侏罗纪、白垩纪
三、灭绝假说:陨石撞击、火山活动、气候变化
四、科学探究:小组合作、资料收集、思维拓展
```
六、教学反思:
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、小组合作、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,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,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进一步引入更多跨学科内容,如地理、历史等,增强课堂的综合性与趣味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