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回乡偶书》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技能:
- 理解古诗《回乡偶书》的字词含义及整体意思。
- 掌握诗人贺知章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。
- 学会朗读和背诵这首诗,体会其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。
2. 过程与方法:
-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赏析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。
-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,提升文学鉴赏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- 感受诗人久别家乡后的复杂情感,体会思乡之情。
-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、友情,增强对生活的感悟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理解诗句含义,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。
- 难点:体会“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”中蕴含的深意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多媒体课件(含古诗朗诵音频、相关图片)
- 课文朗读录音
- 黑板、粉笔、作业纸等
四、教学过程: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有没有离开家很久的经历?当你再次回到家乡时,心情是怎样的?”
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,引出“乡愁”这一主题,自然过渡到《回乡偶书》的学习。
(二)初读感知(10分钟)
1.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,学生边听边标注不认识的字词。
2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注意读音和节奏。
3. 教师纠正发音,讲解重点词语如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、“乡音无改鬓毛衰”等。
(三)细读品析(20分钟)
1. 分句讲解诗意:
- 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:小时候离开家乡,年老才回来。
- “乡音无改鬓毛衰”:口音没变,但头发已经白了。
- “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”:孩子们不认识我,笑着问我从哪里来。
2. 引导学生思考:
- 为什么诗人回到家乡后,连孩子都不认识他?
-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-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?
3. 小组讨论,分享观点,教师适时点拨。
(四)情感升华(10分钟)
1.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,谈谈自己对“乡愁”的理解。
2. 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,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。
3. 鼓励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感情。
(五)拓展延伸(5分钟)
1. 简要介绍贺知章的生平及作品风格。
2.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乡愁的古诗,如《静夜思》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等。
(六)布置作业(5分钟)
1. 背诵并默写《回乡偶书》。
2. 写一篇短文,描述自己回家的感受,要求不少于100字。
五、板书设计:
```
《回乡偶书》——贺知章
少小离家老大回,
乡音无改鬓毛衰。
儿童相见不相识,
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情感:思乡、感慨、沧桑
```
六、教学反思:
本节课通过朗读、讨论、情感体验等多种方式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。课堂氛围活跃,学生参与度高,能够较好地把握诗人的感情变化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进一步加强古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,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