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考初中地理总复习提纲】一、地球与地图
1.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
-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。
- 地球的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,赤道周长约4万公里。
2. 经纬线与经纬度
- 经线:连接南北两极的线,指示南北方向,长度相等。
- 纬线:与赤道平行的圆圈,指示东西方向,长度不等。
- 0°经线(本初子午线)和0°纬线(赤道)是划分东西经、南北纬的起点。
3. 地图的基本要素
- 比例尺: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。
- 方向:通常采用“上北下南,左西右东”或根据指向标判断。
- 图例: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和说明。
二、世界的自然环境
1. 地形与地势
- 主要地形类型:山地、高原、平原、盆地、丘陵。
- 地势特点:世界地势总体呈现“中间高,四周低”的趋势。
2. 气候与天气
- 气候影响因素:纬度、海陆位置、地形、洋流等。
- 气候类型:热带雨林气候、热带草原气候、温带海洋性气候、地中海气候、大陆性气候等。
3. 水文与水循环
- 河流的形成与分布:受降水、地形、植被等因素影响。
- 水循环过程:蒸发、降水、径流、下渗等环节构成水循环系统。
三、中国的自然环境
1. 中国的地理位置
- 位于亚洲东部,太平洋西岸,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。
- 东临太平洋,北接俄罗斯,南邻越南、老挝、缅甸等国。
2. 中国的地形特征
- 西部多山地、高原,东部以平原、丘陵为主。
- 主要山脉:喜马拉雅山、昆仑山、秦岭、大兴安岭等。
3. 中国的气候类型
- 多样性显著,从南到北有热带、亚热带、温带、寒带气候。
- 季风气候显著,夏季高温多雨,冬季寒冷干燥。
四、中国的人口与民族
1. 人口分布
- 人口密度差异大,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,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。
- 人口政策:实行计划生育,鼓励晚婚晚育,控制人口增长。
2. 民族构成
- 共有56个民族,汉族人口最多,其他为少数民族。
-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、西北、东北等地。
五、中国的自然资源
1. 土地资源
- 类型多样,包括耕地、林地、草地、荒地等。
-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,特别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。
2. 水资源
- 南多北少,时间分配不均,季节变化大。
- 实施南水北调工程,缓解北方缺水问题。
3. 矿产资源
- 种类丰富,煤炭、铁矿、石油等储量较大。
- 分布不均,如煤炭集中在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等地。
六、中国的经济与交通
1. 农业
- 主要农作物: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油菜等。
- 东部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,西部高原地区发展畜牧业。
2. 工业
- 重工业集中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地区;轻工业多分布在东南沿海。
- 高新技术产业在长三角、珠三角、北京中关村等地发展迅速。
3. 交通运输
- 铁路、公路、水运、航空、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并存。
- 京沪铁路、青藏铁路、高铁网络等是重要交通干线。
七、区域地理
1. 北方地区
- 地形以平原、高原为主,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。
- 主要农业区,粮食产量高,工业基础雄厚。
2. 南方地区
- 地形以丘陵、平原为主,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。
- 水稻主产区,经济发达,城市密集。
3. 西北地区
- 干旱少雨,沙漠广布,生态环境脆弱。
- 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,能源资源丰富。
4. 青藏地区
- 高寒气候,地势高,空气稀薄,冰川广布。
- 生态保护至关重要,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。
八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
1. 环境问题
- 城市污染、水土流失、土地沙化、森林减少等问题日益严重。
- 气候变化、极端天气频发,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。
2. 可持续发展战略
- 推动绿色发展,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。
- 倡导节能减排,推广清洁能源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结语:
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,它不仅涉及自然环境,还涵盖人文社会。通过系统复习,掌握基础知识,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,有助于提升综合分析能力,为中考打下坚实基础。希望同学们认真梳理知识点,查漏补缺,顺利迎接考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