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资讯 > 精选范文 >

《聊斋志异之画壁》原文及译文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《聊斋志异之画壁》原文及译文,快急哭了,求给个正确方向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27 07:11:15

《聊斋志异之画壁》原文及译文】《聊斋志异》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一部短篇小说集,内容多为志怪、传奇类故事,寓意深刻,语言优美。其中,《画壁》一篇尤为引人入胜,讲述了一个人误入画中世界,经历一番奇遇后回到现实的故事,富有哲理与想象。

一、原文

> 《画壁》

> 江南某生,好游山水。一日,行至一山中,见一古寺,殿宇庄严,香火甚盛。寺中有一壁画,高丈余,宽数尺,画中人物,衣冠如生,神采飞扬。生凝视久之,忽觉画中人物似有微动,心疑之,遂出寺。

> 然未及远,忽闻有人呼曰:“君何故至此?”生惊顾,见一老僧立于前,手持拂尘,面带微笑。生曰:“弟子初来此地,不知此处为何处。”老僧曰:“此乃画壁之境,非人间也。”

> 生大骇,问其故。老僧曰:“此画乃昔年一画师所作,画中自成天地,凡入者皆可游历其中,然不可久留,否则将失其本体。”

> 生曰:“弟子愿一观其境。”老僧颔首,遂引生入画中。但见山川秀美,楼阁巍峨,行人往来,如梦如幻。生游历数日,乐而忘返。

> 忽一日,见一女子,容色绝世,笑语盈盈,邀生共游。生随其入一宫室,饮宴歌舞,极尽欢愉。然夜深人静,生忽觉腹中空虚,方知已饥渴难耐。

> 遂出宫门,欲归寺中,然遍寻不获。复见一童子,问其路径,童子曰:“此乃画中之境,若欲归,须得画师亲笔点化。”

> 生急求老僧,老僧叹曰:“画师已逝,今无人能解此画。君若执意不归,便永留于此。”

> 生悔恨不已,痛哭流涕,终日徘徊于画中,不得脱身。后人传曰:“画壁之中,人心易迷,若不识真我,终成画中之人。”

二、译文

有一位江南的书生,喜欢游览山水。有一天,他走到一座山中,看到一座古老的寺庙,建筑庄严,香火旺盛。寺庙中有一幅巨大的壁画,高一丈多,宽几尺,画中的人物衣着打扮栩栩如生,神态生动。书生久久注视,忽然觉得画中的人物似乎有些微微的动作,心中感到疑惑,于是离开了寺庙。

然而,还没走多远,忽然听到有人喊他:“你怎么到这里来了?”书生回头一看,只见一位老和尚站在面前,手中拿着拂尘,脸上带着微笑。书生说:“弟子第一次来到这里,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。”老和尚说:“这里是画壁的世界,不是人间。”

书生非常惊讶,询问原因。老和尚说:“这幅画是过去一位画家所画,画中自成一个天地,凡是进入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游玩,但不能久留,否则就会失去自己的本体。”

书生说:“弟子想看看这个世界。”老和尚点头,带领他进入了画中。只见山川秀丽,楼阁高耸,人们来来往往,如同梦境一般。书生在其中游玩了几天,乐而忘返。

有一天,他遇到一位女子,容貌绝美,笑容满面,邀请他一同游玩。书生跟随她进入一座宫殿,饮酒作乐,尽情欢乐。但到了深夜,书生突然感到肚子饥饿,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饿得不行了。

于是他离开宫殿,想要回到寺庙,但怎么也找不到回去的路。他又遇到了一个小孩,询问道路,小孩说:“这里是画中的世界,如果想回去,必须得到画师亲自点化。”

书生急忙去找老和尚,老和尚叹息道:“画师已经去世了,现在没有人能够解开这幅画。如果你执意不回去,就永远留在这里吧。”

书生后悔不已,痛哭流涕,整天在画中徘徊,无法脱身。后来的人传说道:“画壁之中,人心容易迷失,如果不认清真正的自我,最终就会成为画中之人。”

三、感悟与启示

《画壁》不仅是一则奇幻故事,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它告诉我们:人在现实生活中,常常被外在的繁华所迷惑,忘记了内心的真实。画壁象征着虚幻的世界,而“画中人”则是那些沉迷于表面美好、失去自我方向的人。

蒲松龄通过这篇故事,提醒世人要认清自我,不被表象所迷惑,珍惜现实生活,不忘初心。这也是《聊斋志异》中常见的主题——以虚幻写真实,借鬼怪言人性。

结语:

《画壁》虽为志怪小说,却寓意深远,值得细细品味。它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想象力,也反映了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。读罢此文,令人回味无穷,仿佛置身画中,亦真亦幻,引人深思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