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中国石拱桥》课堂教学实录】在语文教学中,经典文本的解读往往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思考。近日,笔者参与了一节关于《中国石拱桥》的课堂教学,课堂氛围浓厚,学生互动积极,教师引导得当,充分展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。
本节课以茅以升所著的《中国石拱桥》为教学内容,旨在通过这篇说明文的学习,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成就,体会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祖国文化的深厚情感。
课堂伊始,教师以一幅精美的石拱桥图片导入新课,引发学生的兴趣。随后,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,初步感知文章结构与主要内容。在阅读过程中,学生积极参与,纷纷提出自己对“赵州桥”“卢沟桥”等具体实例的理解,表现出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历史兴趣。
接下来,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,重点讲解了文章的说明方法、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。例如,在分析赵州桥部分时,教师引导学生关注“单孔石拱桥”的结构特点,并结合图示进行直观讲解,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。同时,教师还鼓励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严谨态度的语句,如“这座桥修建于隋朝,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”,从而培养学生细致阅读和逻辑思维的能力。
在课堂讨论环节,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:“你认为中国石拱桥的建造体现了哪些智慧?”学生们踊跃发言,有的提到“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”,有的谈到“工匠精神”,还有的联系现实,指出现代建筑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。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,也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。
最后,教师布置了拓展作业:让学生查找一种现代桥梁的资料,并尝试用说明文的方式写一篇短文。这一作业既巩固了课堂所学,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。
整堂课下来,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,锻炼了能力,也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。这不仅是一次语文课堂的实践,更是一场文化传承的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