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心电图基础教程】心电图(Electrocardiogram,简称ECG或EKG)是临床医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,用于记录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的电活动变化。它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健康状况,还能在心脏病发作、心律失常等紧急情况下提供关键信息。
本教程旨在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易懂的心电图基础知识讲解,帮助你理解心电图的基本原理、导联系统、波形分析以及常见异常的识别方法。
一、心电图的基本原理
心脏的跳动是由电信号控制的。当心脏的起搏点——窦房结发出电信号后,信号会通过心房、房室结、希氏束、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传导至心室,引发心肌收缩。这些电活动在体表可以被记录下来,形成心电图。
心电图机通过放置在身体不同部位的电极,将心脏的电活动转化为图形,供医生分析。
二、心电图导联系统
心电图通常使用12个导联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,包括:
- 肢体导联(6个):
- I导联:左臂与右臂之间
- II导联:左腿与右臂之间
- III导联:左腿与左臂之间
- aVR导联:右臂与左右臂和左腿之间的平均值
- aVL导联:左臂与左右臂和左腿之间的平均值
- aVF导联:左腿与左右臂和右臂之间的平均值
- 胸导联(6个):
- V1~V6:分别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、胸骨左缘第4肋间、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、左腋前线第5肋间、左腋中线第5肋间、左肩胛下区
这些导联从不同角度记录心脏的电活动,有助于全面评估心脏功能。
三、心电图的基本波形
一个完整的心电图包含多个波段,分别代表心脏不同部分的电活动:
- P波:代表心房的去极化过程,即心房收缩。
- PR段:连接P波与QRS波群,反映房室结的传导时间。
- QRS波群:代表心室的去极化过程,是心电图中最显著的部分。
- ST段:表示心室复极的早期阶段,正常情况下接近基线。
- T波: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,通常方向与QRS主波一致。
- U波:有时可见,可能与心室复极有关,但意义尚不明确。
四、心电图的测量与分析
分析心电图时,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:
1. 心率:根据R-R间期计算,正常范围为60~100次/分钟。
2. 心律:是否规则,是否存在早搏、房颤、房扑等。
3. P波形态:是否正常,有无房性异位节律。
4. PR间期:正常为0.12~0.20秒,过长提示房室传导阻滞。
5. QRS波群:宽度是否正常(<0.12秒),有无宽大畸形,提示心室肥大或传导异常。
6. ST段与T波:是否有抬高或压低,提示心肌缺血或损伤。
7. QT间期:反映心室复极时间,延长可能提示心律失常风险。
五、常见心电图异常类型
1. 窦性心律:正常心律,由窦房结主导。
2. 窦性心动过速/过缓:心率异常,可能由生理或病理因素引起。
3. 房性早搏/房颤:心房异常激动,可能导致心律不齐。
4. 室性早搏/室颤:心室异常激动,严重时可危及生命。
5. 心肌缺血/梗死: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,T波倒置等。
6. 传导阻滞:如房室传导阻滞、束支传导阻滞等。
六、心电图的实际应用
心电图广泛应用于以下场景:
- 心脏病的初步筛查
- 心肌梗死的诊断与监测
- 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分类
- 心脏手术前后的评估
- 药物对心脏的影响观察
结语
心电图作为心脏疾病的“窗口”,是每一位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。虽然看似复杂,但只要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波形特征,就能在实际工作中快速判断病情。希望本教程能为你打下坚实的基础,助你在学习心电图的道路上更进一步。
如果你对某个具体波形或病症感兴趣,欢迎继续深入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