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定风波教案[页2](九年级语文教案)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:
- 理解《定风波》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苏轼的生平经历。
- 掌握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,体会其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内涵。
- 学习词作中的表现手法,如比喻、象征、对比等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- 通过诵读、赏析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艺术特色。
-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- 感受苏轼在逆境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-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面对人生挫折的精神信念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
- 理解词中“莫听穿林打叶声”等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。
- 分析苏轼在词中表现出的超然物外、从容不迫的精神境界。
- 难点:
- 如何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作者心境,准确把握词作的思想感情。
- 如何将诗词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,提升学生的审美与思辨能力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教师准备:PPT课件、相关背景资料、音频朗读材料。
- 学生预习:了解苏轼的生平,初步朗读《定风波》,尝试理解大意。
四、教学过程: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如果你遇到人生中的风雨,你会如何应对?”引发学生思考。接着引入苏轼的《定风波》,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——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黄州期间所作,体现其豁达胸怀。
(二)初读感知(10分钟)
1. 听朗读录音,感受词的节奏与情感。
2. 学生自由朗读,注意字音、停顿、语气。
3. 教师讲解词中生词及难句,如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、“回首向来萧瑟处”等。
(三)精读品析(20分钟)
1. 逐句分析:
- 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”
引导学生体会苏轼面对风雨时的从容不迫,展现其洒脱性格。
- “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”
说明风雨后的晴朗,寓意人生起伏后的希望与转机。
- 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
点明主题,表达一种超然物外、淡泊名利的心境。
2. 小组讨论:
- 你从词中感受到怎样的人生态度?
- 苏轼为何能在困境中保持如此豁达?
(四)拓展延伸(10分钟)
1. 联系现实:
- 在当今社会,面对压力与挑战,我们应如何学习苏轼的态度?
2. 拓展阅读:
- 推荐学生阅读苏轼其他作品,如《赤壁赋》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,进一步感受其思想与风格。
(五)总结升华(5分钟)
教师总结:
《定风波》不仅是对自然风雨的描写,更是苏轼内心世界的写照。他用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:人生如风雨,唯有心静才能见彩虹。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,保持乐观、坚韧的心态。
五、作业布置:
1. 写一篇短文,谈谈你对“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理解。
2. 朗诵并背诵《定风波》,下节课进行展示。
六、板书设计:
```
定风波
——苏轼
风雨 → 从容 → 回首 → 超然
(现实)(心态)(感悟)(境界)
```
七、教学反思(教师自评):
本节课通过多角度引导学生理解《定风波》的意境与哲理,注重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典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应用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