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度九年级语文下册(第7课《项羽之死》教案及长版及-)】教学设计:《项羽之死》(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)
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
- 理解《项羽之死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。
-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、虚词及句式特点。
- 提高学生对古代历史人物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分析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。
-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,提升阅读文言文的兴趣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感受项羽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命运,体会历史人物的复杂性。
- 引导学生思考成败得失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
1. 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及其失败的原因。
2. 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,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。
- 难点:
1. 理解司马迁在文章中所体现的历史评价和情感倾向。
2. 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反思项羽的悲剧命运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教师准备:课文原文、多媒体课件、相关历史背景资料、拓展阅读材料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查阅项羽的相关资料,初步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。
四、教学过程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情境:
> “同学们,你们知道‘破釜沉舟’‘霸王别姬’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吗?它们都与一位英雄有关——项羽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《项羽之死》,就是讲述这位西楚霸王最后的结局。”
播放一段关于项羽的短视频或图片,激发学生的兴趣。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标出不认识的字词。
- 教师讲解重点文言词汇,如“乃”、“遂”、“以”等,并结合例句进行解释。
- 分组朗读课文,注意节奏和语气。
3. 精读分析(20分钟)
(1)情节梳理
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,分为三个部分:
- 垓下被围:描写项羽被困时的英勇与悲壮。
- 乌江自刎:表现项羽的刚烈性格与无奈结局。
- 后世评价:通过司马迁的笔触,揭示项羽的悲剧本质。
(2)人物形象分析
- 项羽的性格特点:勇猛、自负、重情义、缺乏谋略。
- 与其他人物对比:如刘邦的权术、韩信的智谋,突出项羽的局限性。
(3)语言特色分析
- 文章语言简洁有力,多用短句,营造紧张氛围。
- 动作描写生动,如“项王乃悲歌慷慨”“左右皆泣”,增强感染力。
4. 合作探究(15分钟)
问题设置:
1. 你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
2. 如果你是项羽,你会如何选择?
3. 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的?他的立场是怎样的?
学生分组讨论,每组派代表发言,教师适时点评并补充历史背景。
5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阅读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片段,比较原文与课文内容的异同。
- 播放《霸王别姬》电影片段,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与影视作品的不同表达方式。
- 布置小作文:《如果我是项羽》
6. 小结与作业(5分钟)
- 教师总结课文内容,强调项羽的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关系。
- 布置作业:
1. 完成课后练习题。
2.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,谈谈你对项羽的看法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课题:《项羽之死》
关键词:勇猛、自负、悲剧、历史评价
人物分析:项羽——英雄 vs 失败者
语言风格:简洁有力,情感浓烈
主旨:反思成败,感悟人生
```
六、教学反思(教师课后填写)
-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?
- 学生在哪些环节表现积极?哪些需要改进?
- 如何进一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果?
七、参考资料
1. 《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·语文(九年级下册)》
2.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3. 相关历史纪录片与文学评论
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