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资治通鉴》序原文及译文】《资治通鉴》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,全书共294卷,历时19年完成。这部巨著以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为宗旨,旨在通过历史的借鉴,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。在《资治通鉴》开篇,司马光撰写了一篇序言,阐述了他编纂此书的初衷与理念。
一、《资治通鉴》序原文
臣光曰:夫惟圣人之德,可以化成天下;而贤者之学,足以垂训后世。然则自古以来,帝王之兴废,贤哲之成败,皆可为后人之龟鉴也。故昔者孔子作《春秋》,褒贬善恶,以示劝诫;左丘明述《左氏传》,详载事迹,以备参考。至于汉、晋、唐、宋之间,史家辈出,纪事虽多,而或失其纲领,或遗其大要,未能尽善。
臣窃以为,天下之事,不可不察;古今之变,不可不究。若欲致治于今日,必先知古之得失。是以不揣愚昧,取魏、晋至隋、唐之史,旁采诸家之说,参以正史,别为一家之言,名曰《资治通鉴》。其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,下讫五代末年,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。其间兴衰治乱,皆可为后世之鉴。
夫史者,所以明得失、辨是非、存善惩恶也。今所编之书,务在简明,便于观览;其事则详,其辞则约;其义则显,其理则明。使后之学者,得以因史而知理,因理而悟道,因道而修德,因德而致治。
呜呼!天地之间,万物并育而不相害;圣人之道,百世不易而常行。愿后之览者,能以史为镜,以鉴为师,慎终如始,永保太平。
二、《资治通鉴》序译文
我司马光认为:唯有圣人的品德,才能教化天下;而贤者的学问,足以教导后人。从古至今,帝王的兴亡、贤者的成败,都可以作为后人的借鉴。因此,古代的孔子编写《春秋》,褒扬善行,谴责恶行,用以劝勉世人;左丘明记录《左氏传》,详细记载史实,供人参考。到了汉、晋、唐、宋时期,史学家众多,虽然记载丰富,但往往缺乏条理,遗漏重要部分,未能达到完美。
我认为,天下的事情,不能不了解;古今的变化,不能不研究。如果想要治理好当今的时代,就必须了解过去的历史得失。因此,我不自量力,选取魏、晋到隋、唐的历史资料,广泛参考各家说法,结合正史,整理成一部独立的史书,命名为《资治通鉴》。本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开始,到五代末年结束,涵盖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。其中的兴衰更替,都可供后人借鉴。
史书的作用在于阐明得失、辨别是非、表彰善行、惩戒恶行。我编写的这本书,力求内容简明,便于阅读;事件详尽,语言精炼;意义明确,道理清晰。希望后世的学者能够通过史书了解道理,从而领悟治国之道,修养自身品德,最终实现国家的安定繁荣。
啊!天地之间,万物共存而不互相伤害;圣人的大道,历经百世仍不变。愿后来的读者,能以史为镜,以鉴为师,谨慎对待每一件事,始终保持太平盛世。
三、结语
《资治通鉴》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,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意义的经典。司马光在序言中表达了他对历史价值的深刻认识,以及希望通过历史来引导现实、启迪未来的强烈愿望。这篇文章不仅是对《资治通鉴》的说明,更是对后世治国理政者的警示与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