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伯牙鼓琴阅读答案】《伯牙鼓琴》是一篇出自《列子·汤问》的文言短文,讲述了春秋时期著名音乐家伯牙与钟子期之间“知音”的故事。文章虽短,却寓意深远,展现了友情、艺术与理解之间的深刻联系。
原文节选:
伯牙鼓琴,志在高山,钟子期曰:“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!”志在流水,曰:“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!”伯牙所念,钟子期必得之。子期死,伯牙终身不复鼓琴,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。
问题与解析:
1. “伯牙鼓琴”中的“鼓琴”是什么意思?
答:“鼓琴”即弹琴,古代“鼓”常用来指弹奏乐器,如“鼓瑟”“鼓琴”。
2. 文中“善哉”是什么意思?它表达了什么情感?
答:“善哉”是“好啊”的意思,表示赞美和欣赏。钟子期通过“善哉”表达了对伯牙琴声意境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赏。
3. 为什么钟子期死后,伯牙不再鼓琴?
答:因为钟子期是唯一能真正听懂伯牙琴声的人,他的去世让伯牙感到世上再无人能理解自己的音乐,因此不再弹琴。
4. “伯牙鼓琴”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什么?
答:现在常用来比喻知己或知音,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、彼此理解的重要性。
5. 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?
答:文章通过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,表达了对真挚友情和深刻理解的珍视,也反映了艺术与心灵共鸣的价值。
总结:
《伯牙鼓琴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文言文,更是一则关于友情与艺术的寓言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知音难得,而能够彼此理解的心灵契合,才是最珍贵的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