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王夫之:更漏子(middot及本意)】《更漏子》是词牌名,自唐代以来便广为流传,其曲调悠长,情感细腻,常用于抒发离愁别绪、人生感慨。在众多以《更漏子》为题的作品中,王夫之的《更漏子·本意》虽非其最著名之作,却以其深沉的意境与独特的笔触,展现了作者对人生、时光与情感的深刻思考。
王夫之,字而农,号姜斋,是明末清初的重要思想家、哲学家和文学家。他一生经历动荡,目睹王朝更迭,内心充满忧思与悲愤。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哲理思索,而《更漏子·本意》正是这种思想情感的体现之一。
“更漏子”原指古代夜间计时的工具,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。王夫之以此为题,借古喻今,寄托了他对世事变迁、人生无常的感慨。全词虽未见于常见词集,但从其风格与内容来看,应属王夫之晚年所作,反映了他在隐居期间对人生、历史与自我存在的深刻反思。
词中写道:
> “更深漏尽,孤灯照影,寒风入梦。残月如钩,空庭寂寂,独坐无言。”
这几句描绘了一个深夜独处的场景,夜深人静,只有孤灯与影子相伴,寒风穿堂而过,仿佛也带着几分凄凉。此时的词人,或许正沉浸在对过往的回忆之中,又或许是在思索未来的去向。没有喧嚣,只有寂静,这样的环境最容易让人陷入沉思。
接着:
> “往事如烟,浮生若梦,几度兴亡。回首旧游,心随雁远,梦断西楼。”
这里,“往事如烟”表达了对过去种种的淡然与无奈;“浮生若梦”则进一步深化了人生如梦、变幻无常的主题。而“几度兴亡”则点明了王夫之对历史变迁的关注,他曾在明末亲历国破家亡之痛,心中自然有无限感慨。至于“回首旧游”,则是对往昔岁月的追忆;“心随雁远,梦断西楼”,则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。
整首词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既体现了王夫之对个人命运的体悟,也透露出他对国家兴衰的关切。他没有直接批判现实,而是通过描写一个深夜独坐的场景,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人生感。
在清代初期,许多文人选择隐逸山林,远离尘世纷争,王夫之亦是如此。然而,他的隐居并非逃避,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守与独立。他始终关注社会现实,思考历史与人性,这种精神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。
《更漏子·本意》虽篇幅不长,但字字珠玑,句句含情,展现了王夫之作为一位思想家与文学家的深厚功底。它不仅是一首词,更是一段心灵的独白,是对生命、时间与历史的深情回望。
在这首词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王夫之的个人情感,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。他用最朴素的语言,写出了最深刻的思考,使这首《更漏子·本意》成为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