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《25.好的故事》教学设计】一、教材分析
《好的故事》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诗,收录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。本单元的主题为“人与自然”,通过多篇不同风格的文章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、生活之趣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。《好的故事》虽以“故事”为题,实则是一篇充满象征意味和哲理性的作品,通过描绘一个梦境中的美好景象,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。
二、学情分析
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,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和语言特色。但鲁迅的作品语言较为凝练、含蓄,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。因此,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,逐步深入文本,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。
三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:
- 理解课文内容,掌握生字词。
- 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,体会语言的优美与意境的深远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- 通过朗读、品读、讨论等方式,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-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,感悟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- 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激发学生热爱自然、追求理想的积极情感。
-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、思考人生的责任感。
四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 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作者通过梦境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- 难点: 理解文中“好的故事”的象征意义,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。
五、教学准备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课文录音、相关背景资料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查找鲁迅的相关资料。
六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有没有做过特别美好的梦?梦里有什么?”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,引出“故事”这一主题。接着出示课题《好的故事》,并简介作者鲁迅,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。
(二)初读感知(10分钟)
1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圈画生字词。
2. 教师讲解生字词,如“昏暗”、“朦胧”、“泼墨”等。
3. 提问:“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?你觉得这个‘好的故事’是什么样子的?”
(三)精读品析(20分钟)
1. 分段朗读课文,逐段分析。
- 描述“我”在昏暗的环境中进入梦境。
- 描绘梦境中的美丽景象——小河、野花、灯火、乌篷船等。
- 第三段:写梦境结束,“我”醒来后的失落与反思。
2.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,体会其画面感。
3. 讨论:“为什么说这是一个‘好的故事’?这个‘好’指的是什么?”
(四)深入探究(15分钟)
1. 结合鲁迅的生平及时代背景,探讨“好的故事”可能象征的意义。
- 可能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,也可能是对现实世界的批判。
2. 小组讨论:“你认为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?”
(五)拓展延伸(10分钟)
1. 鼓励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,写一个自己心中的“好的故事”。
2. 展示部分学生作品,进行评价与交流。
(六)总结升华(5分钟)
教师总结课文内容,强调“好的故事”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是对现实的思考与希望。鼓励学生珍惜当下,努力追求理想的生活。
七、作业布置
1. 写一篇短文,描述你心中“好的故事”。
2.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,如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,比较风格异同。
八、板书设计
```
好的故事
——鲁迅
梦境:美丽、宁静、理想
现实:黑暗、压抑、反思
象征:美好与希望
情感:向往与思索
```
九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朗读、品析、讨论等多种方式,帮助学生逐步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。在教学中应注意节奏的把控,避免过于抽象的讲解,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,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,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