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与默写05峨眉山月歌-解析版】《峨眉山月歌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,收录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古诗词学习内容中。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诗人离开故乡时所见的自然景色,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。
全诗如下:
> 峨眉山月半轮秋,
> 影入平羌江水流。
> 夜发清溪向三峡,
> 思君不见下渝州。
一、作者简介
李白(701—762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尊称为“诗仙”。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,想象丰富,情感真挚,尤其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。
二、诗歌赏析
1. 首句:峨眉山月半轮秋
“峨眉山”是四川著名的佛教圣地,也是李白青年时期生活的地方。“半轮秋”指的是秋天的月亮,只露出一半,营造出一种朦胧而静谧的氛围。这一句点明了时间和地点,也为全诗奠定了淡淡的离愁基调。
2. 次句:影入平羌江水流
“平羌江”是岷江的一条支流,位于四川境内。诗人将月影比作水中的倒影,随着江水缓缓流动,仿佛月亮也在随行。这句诗通过“影”与“水”的结合,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,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即将远行的心情。
3. 三句:夜发清溪向三峡
“夜发”表示在夜晚出发,“清溪”是地名,位于四川境内。“三峡”则是长江上游的著名峡谷,象征着遥远的旅程。这一句交代了诗人出行的时间和路线,体现出旅途的漫长与孤独。
4. 末句:思君不见下渝州
“思君”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,“不见”则表现出无法相见的无奈。“下渝州”指从上游顺流而下到达重庆一带。整句诗情感深沉,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期盼。
三、艺术特色
1. 意象鲜明:诗中运用了“峨眉山月”、“平羌江水”、“清溪”、“三峡”等自然景物,构成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画卷。
2. 情景交融: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,抒发了内心的情感,达到了“景中有情,情中有景”的艺术效果。
3. 语言简练:全诗四句二十字,语言凝练,节奏明快,读来朗朗上口。
四、默写要点
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首诗,建议重点记忆以下
- 峨眉山月半轮秋
- 影入平羌江水流
- 夜发清溪向三峡
- 思君不见下渝州
注意诗句顺序,避免错别字,如“平羌”不能写成“平强”,“渝州”不能写成“余州”。
五、拓展延伸
《峨眉山月歌》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,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写照。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在漂泊生涯中对故乡的深切思念。这种情感在后来的许多诗词中都有体现,如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、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等。
六、结语
《峨眉山月歌》以其优美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,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篇目。通过学习这首诗,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,还能激发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亲情的珍视。
温馨提示:在背诵和理解这首诗时,建议结合地图了解“峨眉山”“平羌江”“清溪”“三峡”“渝州”等地名的位置,有助于更深入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与诗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