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睚眦怎么读意思是什么】“睚眦”这个词,听起来有些生僻,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可能会觉得陌生。那么,“睚眦”到底怎么读?它的意思又是什么呢?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这个词语的发音、含义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。
首先,我们来看看“睚眦”的发音。它读作 yá zì,其中“睚”读作 yá(第二声),而“眦”则读作 zì(第四声)。这两个字单独来看都比较少见,合在一起更是让人感到有些陌生。
接下来是它的意思。从字面来看,“睚眦”原本指的是人的眼睛。具体来说,“睚”是指眼眶,而“眦”则是眼角。在古代文献中,“睚眦”常用来形容人愤怒时瞪大的眼睛,比如“怒目睚眦”,就是形容一个人非常生气的样子。
不过,“睚眦”最广为人知的用法,其实是在成语“睚眦必报”中。这个成语的意思是:即使是极小的仇恨也要报复。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心胸狭隘、记仇的性格。例如:“他为人小心眼,对别人的一点小过失都要睚眦必报。”
“睚眦必报”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史记·范雎蔡泽列传》。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一饭之德不忘,睚眦之怨必报。”意思是说,即使是吃一顿饭的小恩惠也不会忘记,哪怕是一点点的怨恨也会报复。这反映出古人对于恩怨分明、以牙还牙的价值观。
此外,“睚眦”还有一个有趣的背景故事。在古代传说中,“睚眦”是龙的九子之一,被称为“睚眦”或“睚眦兽”。据说这种神兽性格凶猛,喜欢战斗,常常被雕刻在刀剑的柄上,象征着威武和力量。因此,有时候人们也会用“睚眦”来形容一种勇猛、好斗的性格。
总结一下,“睚眦”是一个比较文言的词汇,主要出现在古文或成语中。它的发音是 yá zì,本义是“眼睛”,引申为“愤怒的样子”,在成语“睚眦必报”中则表示“对小怨恨也不放过”。
如果你在阅读古文或成语时遇到“睚眦”这个词,记得不要轻易忽略它。它虽然字形复杂,但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。了解这些,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,也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