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阴符经全文及译文】《阴符经》是一部流传久远的道家经典,全称《黄帝阴符经》,又称《道德经》之别篇,相传为黄帝所著,后由唐代道士李筌注解并传世。该经文短小精炼,内容深奥,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修炼之道,是道教内丹学的重要典籍之一。
一、《阴符经》原文
上篇
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尽矣。
故曰:天地,万物之盗;万物,人之盗;人,万物之盗。三盗既宜,斯道合矣。
中篇
瞽者善听,聋者善视。绝利一源,用师十倍;三反昼夜,用师万倍。
心生于物,死于物;机在于目。此谓“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尽矣”。
下篇
生者,死之根;死者,生之根。恩生于害,害生于恩。愚人以天地为炉,造化为工,阴阳为炭,万物为铜。
中篇(续)
非其神而神,是神而不神。妙兮!妙兮!
二、译文解析
上篇
“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尽矣。”
意思是:观察自然的规律,掌握天地运行的法则,就能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。
“天地,万物之盗;万物,人之盗;人,万物之盗。三盗既宜,斯道合矣。”
这里指出,天地、万物与人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、互相影响的关系。天地借万物而运作,万物又借人而存在,人也依赖万物生存。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协调得当,就达到了“道”的境界。
中篇
“瞽者善听,聋者善视。”
这句话意在说明,感官的缺失反而能使人更加专注于内在的感知,从而达到更高的悟性。
“绝利一源,用师十倍;三反昼夜,用师万倍。”
意思是:若能断绝一个利益来源,便能获得十倍的智慧;反复思考昼夜的变化,便可获得万倍的领悟。
“心生于物,死于物;机在于目。”
心因外物而生,也因外物而灭。关键在于“目”,即观察力与洞察力。
“此谓‘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尽矣’。”
这就是所说的“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”,也就是掌握了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。
下篇
“生者,死之根;死者,生之根。”
生命与死亡互为根源,生死相依,不可分割。
“恩生于害,害生于恩。”
看似有利的事可能带来隐患,而看似有害的事情也可能孕育着好处。
“愚人以天地为炉,造化为工,阴阳为炭,万物为铜。”
愚蠢的人将天地当作熔炉,把自然的变化当作工匠,把阴阳作为燃料,把万物当作金属来冶炼,无法真正理解自然的真谛。
“非其神而神,是神而不神。”
真正的神秘并非来自神灵,而是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。这种状态虽看似神秘,实则是一种超越凡俗的智慧。
“妙兮!妙兮!”
这是对“道”最深沉的赞叹,表达出一种无法言说的玄妙境界。
三、结语
《阴符经》虽文字简练,却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智慧。它不仅是道教修炼的经典,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宇宙、人生、自然关系的重要文献。通过研读《阴符经》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,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内心的平衡与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