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危言危行的危什么意思】“危言危行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出自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子曰:‘邦有道,危言危行;邦无道,危言而逊行。’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,君子应当敢于直言、勇于行动;而在国家混乱的时候,则要敢于说话但行为要谦逊。
其中,“危”字是这个成语的核心关键词之一,它的含义需要准确理解才能把握整个成语的内涵。
一、
“危言危行”中的“危”有两个主要含义:
1. 正直、端正:这里的“危”不是“危险”的意思,而是指“正直、端正”。古人常用“危”来表示正直、不阿谀奉承的态度。
2. 高耸、挺立:在古文中,“危”也有“高、险”的意思,引申为“刚正不阿、不随波逐流”。
因此,“危言危行”可以理解为:在国家安定时,敢于直言进谏,行为正直;在国家混乱时,虽敢言但行事谨慎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词语 | 含义 | 解释 |
| 危言 | 正直之言 / 直言 | 指正直、不隐瞒的言论,不阿谀奉承 |
| 危行 | 正直之行 / 坚定行为 | 指行为端正、不随波逐流的行为 |
| 危 | 正直、端正 | 在此不是“危险”,而是“正直、不偏私”的意思 |
三、拓展理解
“危言危行”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要求,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士人责任的期待。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,君子应有不同的处世方式:
- 邦有道(国家政治清明):应“危言危行”,即敢于发表意见,坚持正义;
- 邦无道(国家混乱):则“危言而逊行”,即虽敢言但行为要低调、谨慎。
这种思想强调了知行合一和因时制宜的智慧。
四、结语
“危言危行”的“危”并非“危险”之意,而是“正直、端正”的象征。理解这一点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体会古人对于士人品德与社会责任的重视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成语或儒家思想,欢迎继续提问。
以上就是【危言危行的危什么意思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