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】《鱼我所欲也》是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的一篇著名文章,作者孟子通过“舍鱼而取熊掌”的比喻,引出“舍生而取义”的观点,强调人生中应追求道义高于生命。这篇文章语言精炼,思想深刻,是儒家经典之一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鱼我所欲也》以“鱼”和“熊掌”作比,说明在两者不可兼得时,应选择更重要的“熊掌”,即“义”。由此引申出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这句话成为千古名句,表达了儒家重视道德与气节的思想。
文章还指出,人若为利益所驱使,放弃道义,就失去了人的本性,甚至不如“失其本心”的动物。孟子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,强调了人性本善,但需要后天修养来保持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鱼,我所欲也;熊掌,亦我所欲也。 | 鱼,是我想要的;熊掌,也是我想要的。 |
| 二者不可得兼,舍鱼而取熊掌者也。 |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那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。 |
| 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 | 生命,是我想要的;道义,也是我想要的。 |
| 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 |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,那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。 |
| 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宫室之美为之。 | 以前宁愿死也不接受的(恩惠),现在为了宫室的华丽却接受了。 |
| 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妻妾之奉为之。 | 以前宁愿死也不接受的,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。 |
| 乡为身死而不受,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? | 以前宁愿死也不接受的,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? |
| 是亦不可以已乎?此之谓失其本心。 | 这种行为难道不应该停止吗?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的本心。 |
三、总结要点
- 核心思想:强调“义”高于“生”,主张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应坚持道义。
- 比喻手法:用“鱼”和“熊掌”类比,形象生动地表达人生选择的难题。
- 现实意义:提醒人们在物质诱惑面前,不要忘记内心的良知与道德底线。
- 哲学价值:体现了孟子“性善论”的思想,认为人天生具有向善的本性,但需不断修养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《鱼我所欲也》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,可结合个人价值观与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。
以上就是【鱼我所欲也翻译及原文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