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唐雎不辱使命》是出自《战国策·魏策四》的一篇历史散文,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强盛,欲以五百里之地换安陵君的国土,安陵君拒绝后,派唐雎出使秦国,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,唐雎毫不退让,最终保全了国家尊严的故事。文章通过对话展现了唐雎的机智、勇敢与坚定,体现了“士不可辱”的精神。
以下是针对该文的课后问题解答,供学生参考:
一、词语解释
1. 辱命:辜负使命,未能完成任务。
—— 唐雎说“虽千里不敢易也,岂直五百里哉?”表明他不愿辜负安陵君的托付。
2. 怫然:愤怒的样子。
—— 秦王因唐雎的强硬态度而感到愤怒。
3. 休祲:吉祥和凶险的征兆。
—— 唐雎提到“若士必怒,伏尸二人,流血五步,天下缟素”,意指战争将至,预示凶险。
4. 布衣之怒:平民百姓的愤怒。
—— 唐雎强调自己并非贵族,但也有自己的尊严和立场。
二、句子翻译
1. “虽千里不敢易也,岂直五百里哉?”
—— 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,更何况只是五百里呢?
2. “夫专诸之刺王僚也,彗星袭月;聂政之刺韩傀也,白虹贯日;要离之刺庆忌也,仓鹰击于殿上。”
—— 举出三位古代刺客的事例,说明真正有胆识的人可以为正义而牺牲。
3. “此庸夫之怒也,非士之怒也。”
—— 这是平庸之人发怒的表现,不是真正有志之士的愤怒。
三、内容理解
1. 唐雎为何能“不辱使命”?
唐雎之所以能够完成使命,是因为他具备以下几个特点:
- 机智勇敢:面对秦王的威胁,他没有退缩,而是以理服人,以史为证。
- 坚定信念:他深知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安危,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。
- 言辞犀利:他用历史上的例子来增强说服力,使秦王不得不有所顾忌。
2. 文中人物形象分析:
- 唐雎:忠诚、勇敢、有智慧,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民族气节。
- 秦王:起初傲慢无礼,但在唐雎的震慑下逐渐收敛,显示出其权势下的软弱一面。
3.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?
文章通过唐雎与秦王的对峙,赞扬了敢于抗争、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,同时也揭示了强权之下仍有人坚守正义的道理。
四、拓展思考
1. 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,“不辱使命”是否仍然重要?为什么?
—— 在现代社会中,“不辱使命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,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,不因外界压力而放弃原则,这是一个人责任感和价值观的体现。
2. 结合现实生活,谈谈你对“士不可辱”的理解。
—— “士不可辱”强调的是人的尊严和气节。在今天,它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保持自尊自爱,不轻易妥协于不公或压迫,尤其是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,应有勇气坚持自我。
五、总结
《唐雎不辱使命》不仅是一篇生动的历史故事,更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。它告诉我们,在面对强权与压力时,只有坚定信念、勇敢担当,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。唐雎的形象也激励着我们,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正义、捍卫尊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