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列子二则】《列子》一书,相传为战国时期道家学者列御寇所著,内容多以寓言、故事的形式表达深刻的哲理。其中“二则”虽篇幅不长,却蕴含深意,读来耐人寻味。
一则:愚公移山
传说古代有位名叫愚公的老人,年近九旬,仍决心移走挡在家门前的两座大山——太行与王屋。他召集家人,决定每天挖山运土,坚持不懈。邻居嘲笑他“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”,但他却坚定地回答:“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;子又生孙,孙又生子;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?”
这个故事看似荒诞,实则寓意深远。它告诉我们,面对困难时,持之以恒的精神比一时的智慧更为重要。愚公并非不知山高路远,而是坚信只要不断努力,终有成功之日。这种信念,正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坚韧不拔的体现。
二则:歧路亡羊
有一次,有人丢失了一只羊,便请了好几位朋友一起寻找。一位朋友说:“羊可能跑向西边的山谷。”另一位说:“或许被东边的村民收留了。”还有人说:“应该在北面的山林里。”众人各执一词,各自分头去找,结果都没有找到。
后来,有人对他说:“你找羊的方式不对。羊一旦迷路,就会跟着熟悉的路径走,不会乱跑。你如果只是听从不同人的意见,四处奔波,反而会越找越远。”
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:做事要有主见,不能被外界的杂音所干扰。若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判断,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,也可能事倍功半。人生如羊,方向不明,终将迷失。
结语
《列子》中的这两则故事,虽出自古代,却依然能引发现代人的思考。它们不仅体现了道家“顺其自然、知足常乐”的思想,更蕴含着关于坚持、方向与智慧的深刻哲理。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,我们更需要这些古老智慧的指引,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