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阿房宫赋教学设计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:
- 掌握《阿房宫赋》的基本内容,理解作者杜牧对秦朝暴政的批判态度。
- 理解赋体文的语言特点,如铺陈排比、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。
- 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段落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- 通过诵读、赏析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。
- 培养学生分析古文语言的能力,提升其文学鉴赏水平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-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教训,增强社会责任感。
-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,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:
- 重点:
1. 理解文章结构及写作意图。
2. 掌握赋体语言的特点及表达效果。
- 难点:
1. 深入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。
2. 理解“以史为鉴”的思想内涵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历史资料、课文朗读音频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查阅杜牧生平及创作背景。
四、教学过程:
第一课时:初读感知,整体把握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通过展示阿房宫遗址图片或视频,引发学生兴趣。
- 提问:“你对阿房宫了解多少?为什么它会成为千古名篇?”引出课题。
2. 整体朗读(10分钟)
- 教师示范朗读,学生跟读。
- 注意字音、节奏和情感表达。
3. 疏通文意(20分钟)
- 分组合作,结合注释翻译课文。
-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,如“六王毕,四海一”“覆压三百余里”等。
4. 梳理结构(10分钟)
-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:前半部分写阿房宫的宏伟壮丽,后半部分抒发对秦亡的感慨。
- 总结文章“铺陈—议论—警示”的结构特点。
第二课时:深入赏析,品味语言
1. 朗读品析(15分钟)
- 选取精彩段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,体会语言的气势与美感。
- 分析排比、对偶、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。
2. 主题探讨(20分钟)
- 讨论问题:
- 杜牧为何要写《阿房宫赋》?
- “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”这句话有何深意?
-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,思考历史教训对今天的意义。
3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对比阅读《过秦论》,比较两篇文章在观点、结构、语言上的异同。
- 鼓励学生撰写短文,表达自己对“以史为鉴”的看法。
第三课时:巩固练习,总结提升
1. 课堂检测(10分钟)
- 完成基础知识点测试,包括字词解释、句子翻译、主旨理解等。
2. 课堂小结(10分钟)
- 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收获,教师补充完善。
- 强调学习古文应注重“读—思—悟”的过程。
3. 布置作业(5分钟)
- 背诵全文重点段落。
-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,谈谈你从《阿房宫赋》中得到的启示。
五、教学反思:
本课设计注重学生主体地位,通过多形式的阅读与思考活动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在教学过程中,应注意因材施教,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能力,适时调整教学节奏,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。
六、板书设计:
```
一、作者简介:杜牧——晚唐著名文学家
二、文体特点:赋——铺陈排比、形象生动
三、内容结构:
1. 阿房宫的宏伟壮观
2. 秦朝的奢靡腐败
3. 历史的深刻警示
四、写作手法:对比、比喻、夸张、议论
五、中心思想:借古讽今,警醒后人
```