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资讯 > 精选范文 >

《地下森林断想》教学设计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《地下森林断想》教学设计,蹲一个热心人,求不嫌弃我笨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03 12:31:18

《地下森林断想》教学设计】一、教学目标

1. 知识与能力

-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,掌握作者通过描写地下森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
- 学习并体会散文中“象征”“拟人”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。

2. 过程与方法

- 通过朗读、品析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文本,感受语言的魅力。

-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,理解自然与生命之间的关系。
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
- 感受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
-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、敬畏生命的积极情感。
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
- 重点:理解地下森林的象征意义,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礼赞。

- 难点:引导学生深入思考“沉默中的崛起”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。

三、教学准备
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图片、背景音乐(如轻柔的自然音效)。
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了解作者张抗抗及其创作背景。

四、教学过程
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
播放一段森林的自然音频,营造氛围。

提问:“你见过地下的森林吗?你认为‘地下’意味着什么?”

引出课题——《地下森林断想》,激发学生兴趣。

(二)初读感知(10分钟)

1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边读边圈画自己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句子。

2.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:沉静、深沉、充满力量。

3. 提问:文中“地下森林”指的是什么?它有什么特点?

(三)精读品析(20分钟)

1. 分段阅读,分析作者如何描绘地下森林的环境与生命力。

- 例如:“它在黑暗中等待,在寂静中生长……”

- 引导学生体会“等待”“生长”背后的象征意义。

2. 探讨修辞手法:

- 拟人:如“它在等待,它在忍耐”。

- 象征:地下森林象征那些在逆境中默默努力、最终绽放光彩的人或事物。

3. 小组讨论:

- 如果你是地下森林,你会怎样面对黑暗与孤独?

- 文章结尾“我们终于看见了光”给你怎样的启示?

(四)拓展延伸(10分钟)

1. 结合现实生活,谈一谈你身边是否有“地下森林”式的人物?

- 如:科学家、劳动者、艺术家等,他们在平凡中坚持,在沉默中奋斗。

2. 播放一段关于“沙漠绿洲”或“海底珊瑚”的视频,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力量。

(五)总结升华(5分钟)

教师总结:

《地下森林断想》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的散文,更是一首赞美生命、歌颂坚韧的诗篇。真正的美丽往往诞生于沉默与坚持之中。

布置作业:

写一篇短文,以“我心中的地下森林”为题,谈谈你对生命与坚持的理解。

五、板书设计

```

一、导入:自然的声音 → 地下森林的想象

二、初读:感知内容与情感

三、精读:品味语言与象征

四、拓展:联系现实与生命

五、总结:赞美生命,致敬坚持

```

六、教学反思(可选)

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,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更多地引入多媒体资源,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与情感共鸣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