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再别康桥》课堂实录(教学实录)】在语文教学中,诗歌教学一直是重点与难点。而徐志摩的《再别康桥》作为现代诗中的经典之作,因其优美的语言、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意境,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。本次课堂实录围绕这首诗展开,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,感受诗人情感,提升文学鉴赏能力。
课堂开始时,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轻柔的背景音乐,营造出诗意的氛围。随后,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:“同学们,你们是否曾经有过离开一个地方、一个人、一种生活的感觉?那种感觉是怎样的?”这一问题迅速引发了学生的共鸣,课堂气氛活跃起来。
接着,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诗歌内容。在讲解“轻轻的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的来”时,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与不舍之情,并指出“轻轻”一词的反复使用,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克制与深情。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,有的认为“轻轻”表达了诗人不愿打扰康桥的宁静,也有人觉得这是他内心复杂情绪的外化。
在赏析“那河畔的金柳,是夕阳中的新娘”一句时,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。有学生提到自己曾在傍晚时分看到河边的柳树,感受到一种静谧与美好。教师借此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象征意义,并强调自然景物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。
课堂中还穿插了朗读环节。教师先示范朗诵,随后邀请学生轮流朗读。在朗读过程中,学生逐渐进入诗歌的情境,声音变得柔和而富有感情。教师适时点评,指出语速、语气、重音等方面的处理,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。
在讨论环节,教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:“你认为诗人为什么要‘再别’康桥?他的告别是悲伤的,还是释然的?”这个问题引发了热烈的讨论。有的学生认为诗人是在表达对过去的怀念,有的则认为他是在寻找新的方向。教师总结道:“无论答案如何,这首诗的核心始终是情感的真挚与语言的优美。”
最后,教师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:请以“我心中的康桥”为题,写一篇短文,结合自己的经历,表达对某个地方或某段时光的回忆与情感。这一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,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。
整堂课节奏紧凑,内容丰富,既注重文本分析,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。通过多角度的引导与互动,学生不仅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,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这是一次成功的诗歌教学实践,也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