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》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】一、课堂实录
教学目标:
1. 理解课文内容,感受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。
2. 学习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,如比喻、排比等。
3.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、保护环境的意识。
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体会作者对土地的敬畏之情。
- 难点:理解“神圣”一词在文中的深层含义。
教学过程: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有没有想过,我们脚下的土地,为什么会被称作‘神圣’?它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?”
学生纷纷发言,有的说土地养育了人类,有的说土地承载着历史……教师顺势引入课题: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,就是一位印第安人酋长写给白人的信,他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敬畏。”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边读边思考:
- 作者是谁?
- 他在信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?
- 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?
学生朗读后,教师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受,并板书关键词:敬畏、感恩、责任、保护。
3. 精读品析(20分钟)
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典型语句进行讲解,如:“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,我们的子孙将失去什么?”
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的语气和情感,体会作者的担忧与责任感。
接着,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,重点讲解排比句式和比喻手法,如:“河水是我们的兄弟,山峦是我们的父亲……”
通过对比朗读,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感和感染力。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生态保护的视频,引发学生思考:
- 我们能为保护土地做些什么?
- 如何让“神圣”的土地永远保持它的美丽?
学生分组讨论后,代表发言,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,如:节约用水、不乱扔垃圾、参与植树活动等。
5. 总结升华(5分钟)
教师总结:“这片土地之所以神圣,是因为它承载着生命、历史与希望。我们要学会尊重自然,珍惜资源,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地球公民。”
二、课堂点评
本节课以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》为核心文本,紧扣语文课程标准,注重语言文字的品味与情感体验的融合。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,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,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。
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,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观点,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。同时,结合多媒体资源,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和感染力,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。
此外,课堂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,更重视价值观的引导。通过讨论与拓展,学生不仅掌握了文本内容,也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。这种“教书育人”的理念贯穿始终,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。
总之,这是一节富有深度、充满温度的语文课,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,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,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