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小石潭记》教学设计1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
-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,如“清冽”、“参差披拂”、“悄怆幽邃”等。
- 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,体会“寓情于景”的表现方式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
- 通过朗读、品析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,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。
- 培养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- 感受柳宗元在自然山水中寄托的孤独与忧思,体会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。
- 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,提升审美情趣与文学鉴赏能力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:
- 重点:理解文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,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。
- 难点: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,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多媒体课件(包含课文朗读音频、相关图片、作者简介等)
- 学生预习任务:通读课文,标注疑难字词,初步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。
四、教学过程:
第一课时:初读感知,整体把握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展示一幅小石潭的图片,提问:“如果你来到这样一个清幽的山水之地,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?”
- 引出课题《小石潭记》,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被贬永州的背景。
2. 朗读课文(10分钟)
- 教师示范朗读,学生跟读,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。
- 分组朗读,纠正发音错误,增强语感。
3. 疏通文意(15分钟)
-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,自主翻译课文。
- 教师选取典型句子进行讲解,如“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”等。
- 引导学生归纳文言词汇,如“尤”“翕忽”“寂寥”等。
4. 整体感知(10分钟)
- 提问:“文章描写了哪些景物?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?”
- 学生交流后,教师总结:水清、石奇、树美、鱼活,营造出一种清冷幽静的氛围。
第二课时:精读品味,情感体悟
1. 复习导入(5分钟)
- 回顾上节课内容,检查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。
2. 细读分析(20分钟)
- 分段精读,逐段分析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。
- 如:“青树翠蔓,蒙络摇缀,参差披拂”——写景之妙,体现作者对自然的喜爱。
- “潭西南而望,斗折蛇行,明灭可见”——景色的变化引发思绪的流动。
- “凄神寒骨,悄怆幽邃”——环境的清冷引发内心的孤寂与哀愁。
3. 情感探究(15分钟)
- 讨论:为什么作者一开始觉得“心乐”,后来却感到“悄怆”?
- 引导学生结合柳宗元的生平经历,理解其被贬后的心理状态。
- 总结:作者借景抒情,通过描绘小石潭的清幽之美,反衬出自己内心的落寞与苦闷。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比较阅读:《醉翁亭记》与《小石潭记》在写景和抒情上的异同。
-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,谈谈对“山水寄情”的理解。
第三课时:总结提升,巩固练习
1. 课堂小结(5分钟)
- 回顾课文内容,强调“以景写情”的写作手法。
- 引导学生思考:自然景物如何影响人的情绪?我们应如何看待自然?
2. 作业布置(5分钟)
- 完成课后练习题,巩固文言知识。
- 写一篇短文,描述你心中的一处自然景观,并表达你的感受。
3. 板书设计
- 《小石潭记》
- 作者:柳宗元
- 景物描写 → 情感变化
- 手法:寓情于景,情景交融
五、教学反思:
本课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,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,引导他们从语言、结构、情感等多个角度理解课文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文语言风格的感悟,提升其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