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华歆和王郎文言文翻译】《华歆和王郎》是一则出自《世说新语》的古代寓言故事,讲述了东汉时期两位名士——华歆与王朗之间的言行对比,通过一个具体事件反映出人品与道德的差异。该故事虽短,却寓意深刻,常被后人用来教育人们在面对责任与利益时应持怎样的态度。
原文如下:
> 华歆、王朗俱乘船避难,有一人欲依附,歆辄难之。朗曰:“幸尚宽,何不许?”歆曰:“本所以疑,正为此耳。既已纳其自托,宁可以急相弃邪?”遂携而上。后贼追至,朗欲舍所携者。歆曰:“本所以疑,正为此耳。今已纳之,安可弃之?”朗曰:“此甚难。”歆曰:“既已纳之,安可弃之?”朗乃止。
白话翻译:
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躲避战乱,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一同逃难。华歆一开始有些犹豫,觉得这样可能会带来麻烦。王朗则说:“船还宽敞,为什么不让他上呢?”华歆回答:“我之所以犹豫,正是因为这个原因。既然已经答应他来搭船,怎么能在危急时刻抛弃他呢?”于是就让那个人上了船。
后来,追兵来了,王朗想要把那个搭船的人扔下去。华歆说:“我当初之所以犹豫,正是担心这种情况。现在既然已经收留了他,怎么能半途抛弃呢?”王朗说:“这确实很难。”华歆又说:“既然已经收留了他,怎么可以丢下他呢?”王朗最终没有这么做。
故事寓意:
这个故事通过华歆和王朗的不同反应,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。华歆重诺守信,即使在危急关头也坚持原则,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与道德操守;而王朗虽然起初愿意帮助别人,但在面临危险时却动摇了,表现出一种功利和自私的心态。
从中我们可以学到:做人要讲诚信,一旦承诺了就要负责到底,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或利益而背弃他人。真正的君子,不仅要有智慧,更要有担当。
结语:
《华歆和王郎》虽为古文,但其道理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在生活中无论面对何种困境,都应坚守自己的良知与承诺,做一个有责任感、有道德底线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