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部编语文八下第5课《大自然的语言》教案3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:
- 理解课文内容,掌握文章中关于物候现象的科学知识。
- 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(如举例子、列数字、作比较等)。
- 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理解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-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探究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。
- 培养学生分析科普类文章的能力,提升阅读理解水平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-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,增强热爱科学、探索自然的情感。
-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变化,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
- 理解物候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。
- 掌握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。
- 难点:
- 理解作者如何将复杂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。
-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、归纳要点的能力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图片、视频资料、课文录音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了解基本的物候知识,思考课文中的自然现象。
四、教学过程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展示几张反映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,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。
提问:“你有没有注意到春天花开、秋天叶落的现象?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,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《大自然的语言》。”
2. 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(10分钟)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注意字音、停顿和节奏。
-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:
-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?
- “大自然的语言”指的是什么?
- 作者是如何介绍物候现象的?
3. 精读课文,深入分析(20分钟)
- 分段讲解课文,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汇(如“物候”、“观测”、“气候”等)。
-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,并举例说明其作用。
- 重点分析文章结构:
- 开头引入:用生动的语言引出物候现象。
- 中间展开:详细解释物候与农业的关系。
- 结尾总结:强调研究物候的重要性。
4. 合作探究,拓展延伸(15分钟)
-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:
- 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“大自然的语言”?
- 如果你是农夫,你会如何利用物候来安排农事?
- 鼓励学生联系实际,发表自己的见解,培养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。
5. 总结提升,布置作业(5分钟)
-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,强调物候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。
- 布置作业:
- 写一篇短文,描述你观察到的一种自然现象,并尝试用“大自然的语言”来解释它。
- 预习下一课内容,做好笔记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大自然的语言
一、什么是物候?
二、物候与农业
三、说明方法:
- 举例子
- 列数字
- 作比较
四、大自然的语言——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
```
六、教学反思(教师课后填写)
-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?
- 学生参与度如何?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?
- 是否有效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?
七、教学资源推荐
- 视频:《二十四节气与物候》
- 书籍:《中国气象百科全书》《自然现象揭秘》
- 网站:中国天气网、科普中国
备注:
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《大自然的语言》一课的教学活动,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积累,力求实现语文与科学的融合教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