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资讯 > 精选范文 >

七年级下册第7课《月迹》教案

更新时间:发布时间:

问题描述:

七年级下册第7课《月迹》教案,急!求解答,求别让我白等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7-28 16:50:01

七年级下册第7课《月迹》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:

1. 知识与能力:

- 理解课文内容,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基调。

- 学习作者通过细腻描写展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写作手法。

-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及句式表达。

2. 过程与方法:

-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品析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。

-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,提升语言感受力。
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
- 感受作者对自然、亲情、童年的热爱与向往。

- 引导学生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瞬间,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。

二、教学重难点:

- 重点:

- 理解“月迹”在文中的象征意义。

- 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其背后的情感表达。

- 难点:

- 理解作者通过“寻月”这一行为所传达的哲理与人生感悟。

三、教学准备:

- 教师:多媒体课件、课文录音、相关图片资料。

- 学生:预习课文,了解作者贾平凹及其写作风格。

四、教学过程:
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
1. 情境导入:

展示一轮明月的图片,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见过最美的月亮是什么时候?有没有想过月亮会留下什么痕迹?”

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。

2. 简介作者:

贾平凹,当代著名作家,擅长以朴实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点滴,作品多关注人性与自然。

(二)整体感知(10分钟)

1. 朗读课文:

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,注意语音语调,感受文章的节奏与情感。

2. 梳理

提问:

- 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?

- “我们”是如何寻找月亮的?

- 最后“我”找到了什么?

3. 概括大意:

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,教师总结:

本文通过“我们”寻找月亮的过程,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与对生活的热爱。

(三)深入探究(20分钟)

1. 分段精读:

- 描写夜晚的环境,营造出宁静、神秘的氛围。

- “我们”开始寻找月亮,表现出孩子们的好奇与天真。

- 第三段: 在院子里、水缸里、玻璃上找到月亮,体现月亮的无处不在。

- 第四段: “我”发现月亮在每个人心里,点明主题。

2. 问题探讨:

- 为什么“我们”要找月亮?

- 月亮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?

- “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”这句话如何理解?

3. 合作交流:

小组讨论:你是否也有过类似“寻月”的经历?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?

(四)语言赏析(10分钟)

1. 品味语言:

选取文中优美句子进行分析,如:

- “月亮像是被谁揉碎了,撒在了水缸里。”

- “我突然觉得,这月亮不是属于一个人的,而是属于大家的。”

2. 仿写练习:

请学生模仿文中句式,写一段关于“月”的描写,鼓励发挥想象力。

(五)总结升华(5分钟)

1. 课堂小结:

本文通过“寻月”的故事,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,也体现了人与自然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。

2. 情感升华:

引导学生思考:生活中有哪些“看不见的月迹”?它们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温暖与希望?

五、作业布置:

1. 完成课后练习题,巩固基础知识。

2. 写一篇短文,题目为《我的“月迹”》,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“月迹”的理解。

六、板书设计:

```

七年级下册第7课《月迹》教案

一、主要寻月——找月——悟月

二、主题思想:美存在于生活,幸福源于心灵

三、写作特点:细腻描写、象征手法

四、情感升华:珍惜当下,热爱生活

```

七、教学反思(课后填写):

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,理解“月迹”的深层含义,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。但在时间安排上可进一步优化,加强学生互动环节的设计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