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再别康桥》教学设计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
-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,掌握徐志摩诗歌的语言风格。
- 学习诗歌中比喻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,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鉴赏能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朗读、品析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。
-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情感体验,增强对诗歌意境的理解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感受诗人对母校康桥的深情眷恋,体会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。
- 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、人文情怀的欣赏与热爱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理解诗中“金柳”“青荇”等意象所承载的情感意义。
- 难点:把握诗歌中情感的层次变化,体会作者在离别时的复杂心理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多媒体课件(含诗歌朗诵音频、相关图片)
- 课文文本、背景资料卡片
- 学生预习任务单(包括诗歌朗读、初步感受)
四、教学过程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钢琴曲《The Rain》,营造诗意氛围。
提问:“你有没有经历过离别?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?”
引出课题:“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徐志摩的《再别康桥》,看看他是如何用文字表达对康桥的深情。”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标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。
- 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,注意节奏和情感基调。
- 提问:诗中出现了哪些自然景物?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?
3. 品读赏析(20分钟)
- 分段分析:逐段讲解诗歌内容,引导学生关注意象与情感的关系。
- 如:“轻轻的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的来”,体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不舍。
- “那河畔的金柳,是夕阳中的新娘”,以“金柳”象征美好的回忆,带有温柔与梦幻的色彩。
- 小组讨论:
分组探讨以下问题:
- 诗中哪些句子最打动你?为什么?
- 如果你是诗人,你会如何表达对某个地方的思念?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展示徐志摩的其他作品片段(如《偶然》《沙扬娜拉》),比较其诗歌风格。
- 引导学生思考:诗歌中的情感是否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?我们是否也能像诗人一样,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?
5. 总结提升(5分钟)
-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与艺术特色。
-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。
- 布置作业:写一篇短文,描述你心中的一处“康桥”,表达你对它的感情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一、教学目标
1. 理解意象与情感
2. 掌握修辞手法
3. 感受离别之情
二、教学重难点
重点:意象与情感关系
难点:情感层次变化
三、教学过程
导入 → 初读 → 品读 → 拓展 → 总结
```
六、教学反思(可选)
本节课通过朗读、讨论、拓展等多种方式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使他们在情感共鸣中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。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与模仿,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