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礼运礼记原文及翻译】《礼运》是《礼记》中的一篇重要篇章,主要探讨“礼”的起源、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。它强调“大同”与“小康”的理想社会状态,反映了儒家对理想政治和社会秩序的追求。以下为《礼运》的原文及简要翻译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。
一、《礼运》原文节选
> 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,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。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。”
> “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”
> “今大道既隐,天下为家,各亲其亲,各子其子,货力为己,大人世及以为礼,城郭沟池以为固,礼义以为纪。”
> “以正君臣,以笃父子,以睦兄弟,以和夫妇,以设制度,以立田里,以贤勇知,以功为己。”
> “故谋用是作,而兵由此起。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王、周公,由此其选也。此六君子者,未有不谨于礼者也。以著其义,以考其信,著有过,刑仁讲让,示民有常。”
二、《礼运》翻译(节选)
- “大道施行的时候,天下是公共的,选拔贤能的人,讲求诚信,和睦相处。因此人们不仅敬爱自己的亲人,也不只疼爱自己的子女,让老人有安养的地方,壮年人有发挥才能的机会,小孩有成长的空间,鳏夫、寡妇、孤儿、残疾人等都能得到照顾。”
- “对于财物,人们厌恶浪费,但不一定全部据为己有;对于劳力,人们讨厌不出力,但不一定为自己谋利。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,盗窃和暴乱也不会发生,所以外面的门不用关,这就是所谓的‘大同’社会。”
- “现在大道已经隐去,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私有物,人们各自亲爱自己的亲人,各自疼爱自己的子女,财物和力量都为了自己,贵族世袭成为一种礼仪,城墙和护城河成为防御的手段,礼义作为治理的纲纪。”
- “用来端正君臣关系,加深父子亲情,和睦兄弟情谊,协调夫妻关系,设立制度,划分田地,尊重勇敢和智慧的人,把功劳归于自己。”
- “因此阴谋开始出现,战争也因此而起。大禹、商汤、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成王、周公,都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人物。这六位圣贤,没有不严格遵守礼制的。他们通过礼来彰显正义,考察诚信,指出过失,以仁德和谦让教育百姓,树立明确的规范。”
三、总结表格
内容 | 原文 | 翻译 |
大道之行 | 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 | 大道施行时,天下是公共的 |
选贤与能 | 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 | 选拔贤能之人,讲求诚信和睦 |
老有所终 | 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 | 让老人有安养之地,壮年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|
大同社会 | 是谓大同 | 这就是所谓的“大同”社会 |
大道既隐 | 大道既隐,天下为家 | 大道隐去后,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私有物 |
各亲其亲 | 各亲其亲,各子其子 | 人们各自亲爱自己的亲人,疼爱自己的子女 |
礼义为纪 | 礼义以为纪 | 礼义作为治理的纲纪 |
六君子 | 禹、汤、文、武、成王、周公 | 大禹、商汤、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成王、周公 |
礼的作用 | 以正君臣,以笃父子 | 用来端正君臣关系,加深父子亲情 |
四、结语
《礼运》不仅是对“礼”的深刻阐述,更表达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向往。它主张以“公”为基础,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,强调道德与制度的结合。虽然“大同”社会尚未实现,但其中的思想仍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
以上就是【礼运礼记原文及翻译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