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诗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】《塞上听吹笛》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边塞诗,描绘了边塞将士在寒冷的夜晚听到羌笛声时的思乡之情。全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体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风格。
一、原文
> 塞上听吹笛
> 雪净胡天牧马还,月明羌笛戍楼间。
> 借问梅花何处落,风吹一夜满关山。
二、译文
> 译文:
> 胡地的积雪已经消融,牧马归来;月光洒在边防哨所之间,羌笛声悠扬。
> 我不禁问,那如梅花般的笛声是从哪里飘来的?它随着夜风,一夜之间洒满了关山。
三、与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诗名 | 《塞上听吹笛》 |
作者 | 高适(唐代) |
体裁 | 七言绝句 |
创作背景 | 边塞战争时期,反映将士思乡之情 |
主题思想 | 表达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|
意象运用 | 雪、胡天、月、羌笛、梅花、关山等 |
语言风格 | 简洁凝练,意境开阔,情感真挚 |
艺术特色 | 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,富有画面感 |
四、赏析要点
1. “雪净胡天牧马还”:描绘出边塞冬去春来的景象,暗示战事结束,将士归营。
2. “月明羌笛戍楼间”:通过月光与羌笛声,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深沉的氛围。
3. “借问梅花何处落”:以“梅花”比喻笛声,既有自然之美,也暗含思乡之愁。
4. “风吹一夜满关山”:将笛声比作春风,随风飘散,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。
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高适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视角,也反映了唐代边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世界。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历史意义来看,《塞上听吹笛》都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。
以上就是【古诗塞上听吹笛的原文及译文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