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2017年的春天,随着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的再次开播,无数诗词爱好者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文化盛宴。作为这一季的第一期节目,它不仅承载着观众的期待,也成为了诗词爱好者的“试金石”。本期节目中,选手们在舞台上展开激烈角逐,展现出深厚的诗词功底和临场应变能力。
节目一开始,主持人董卿以她特有的温婉气质开场,介绍了本季的主题与规则。不同于以往的赛制,本期比赛设置了多个环节,包括“飞花令”、“诗词接龙”以及“才艺展示”等,全面考验选手的诗词储备与表达能力。参赛选手来自全国各地,有学生、教师、退休老人,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爱好者,他们用一首首经典诗句,讲述着自己的故事。
在“飞花令”环节中,选手们需要围绕一个特定的字进行对答,要求既要有速度,也要有质量。一位年轻的选手在面对“春”字时,接连吟诵出“春江潮水连海平”、“春眠不觉晓”等名句,赢得满堂喝彩。而另一位年长的选手则以沉稳的姿态应对,引经据典,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除了个人比拼,“诗词接龙”环节同样精彩纷呈。选手们需要根据前一句诗的内容,迅速接上下一句,稍有迟疑便可能被淘汰。这一环节不仅考验记忆力,更考验反应力,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。
此外,节目还特别设置了“才艺展示”环节,鼓励选手将诗词与音乐、书法、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,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。有的选手用古琴伴奏吟诵,有的则通过书法书写经典诗句,令人耳目一新。
在整个过程中,评委老师对选手的表现进行了细致点评,不仅指出他们的优点,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。他们强调,诗词不仅是背诵的工具,更是情感的载体,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通过这样的比赛,更多人开始重新认识诗词的价值,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总的来说,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期不仅是一场诗词的较量,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。它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,重新找回了诗意与远方。无论是选手还是观众,都在这场文化盛宴中收获了感动与启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