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穿井得一人》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技能
- 理解课文内容,掌握文言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。
- 学习通过故事理解寓意,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朗读、讲解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言文的表达方式。
-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、归纳主旨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懂得“谣言止于智者”的道理,增强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。
- 培养严谨治学、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理解文言文内容,掌握关键语句的意思。
- 难点:体会文章所传达的寓意,理解“以讹传讹”的危害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课文原文、相关背景资料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查找文中生词的含义。
四、教学过程: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你们有没有听过‘三人成虎’的故事?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古文也讲了一个类似的道理。”
接着出示课题《穿井得一人》,并简单介绍该文出自《吕氏春秋》,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文言文。
(二)初读感知(10分钟)
1. 教师示范朗读课文,注意停顿和语气。
2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大意。
3.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,如“穿井”、“得一人”、“闻之于宋君”等,并解释其含义。
(三)精读解析(20分钟)
1. 分组讨论:
- 文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?
- “穿井得一人”是什么意思?
- 宋君为什么派人去查证?
2. 教师讲解重点语句:
- “宋之丁氏,家无井,而出溉汲,常一人居外。”
(译文: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,家里没有井,所以要出去打水浇地,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。)
- “其人曰:‘吾得一人于井中。’”
(译文:那个人说:“我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。”)
- “闻之于宋君,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。”
(译文:这话被宋君听到了,宋君便派人去向丁家询问。)
3.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结构,理解“以讹传讹”的过程。
(四)深入探讨(15分钟)
1. 教师提出问题:
-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
- 如果你是那个“得一人”的人,你会怎么做?
- 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?
2. 学生分组讨论,派代表发言,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。
(五)拓展延伸(10分钟)
1. 教师补充相关知识:
- 《吕氏春秋》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思想著作,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。
- 本文属于寓言类文章,通过故事传达哲理。
2. 延伸思考:
- 联系现实生活,举出“以讹传讹”的例子。
-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理性思维,不信谣、不传谣。
(六)课堂小结(5分钟)
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
- 《穿井得一人》讲述了因传言而产生误解的故事,揭示了“谣言传播的危害”。
- 我们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,遇事多问、多查、多核实。
(七)布置作业(5分钟)
1. 完成课后练习题,巩固文言字词的理解。
2. 写一篇短文,谈谈你对“谣言止于智者”的理解。
3. 预习下一课内容。
五、板书设计:
```
《穿井得一人》
——《吕氏春秋》
一、故事
宋丁氏家无井 → 常一人居外 → 有人传“得一人” → 宋君查证 → 原来是误传
二、寓意:
谣言传播的危害
以讹传讹的后果
理性思考的重要性
三、启示:
不信谣,不传谣
多问、多查、多核实
```
六、教学反思(可选):
本节课通过讲故事、读课文、议道理的方式,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文言文内容,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做人道理。今后可加强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,提升语文素养。